發展主軸及特色
本校毗鄰農業生物科技園區、六堆客家文化園區與農業改良場,且鄰近三地門文化園區、茂林國家風景區、大鵬灣國家風景區、墾丁國家公園等數處國家級公園與風景區,有獨特的海域及山域等自然資源暨景觀。學校遴近區域又是原住民族、客家民族暨閩南民族等多元族群文化交匯處,位處廣納流通多元文化的中樞要道,是高屏地區未來繁榮薈萃之地標。考量在地學子專業人才培育、在地資源創業創新人才培育、在地農產食材推廣,整合學校遴近豐富海陸觀光資源及多元文化族群特點,本院定位以推動發展社區低碳觀光為學院之特色,以培育相關專業人才及推動休閒餐旅相關產業為宗旨。
1. 推動社區休憩養生、培育專業低碳樂活人才:本校居地利之便,擁有獨特的海濱及山域等自然與人文資源,多年來執行政府部門多件相關在地環境資源調查、美食觀光、客家與原住民族文化等永續經營計畫。目前相關具體成果,執行科技部連續三年期計畫「原住民部落因應氣候變遷之環境永續經營策略及作法-以霧台鄉魯凱族部落為例」、連續三年期計畫「人工濕地整合型功能之研究」及「從在地永續飲食建構地方永續美食觀光」等,總計2200萬元;交通部觀光局訓練計畫「旅館業初階與中階主管職能發展培訓及關鍵職類職能基準建置」;教育部「學海系列計畫」美食料理等人才培訓計畫;勞動部專業證照考照訓練輔導計畫等。
重點特色及研究方向:
►推動社區樂齡健康休閒養生計畫,銀髮族體適能訓練課程及樂活安排。
►推廣海域暨山域休憩活動、休閒農場、低碳旅遊等產業人才的培訓。
►致力社會關懷與推動銀髮身心靈之全方位休憩養生照護。
►協助鄰近地區休閒住宿產業發展,培養學生產品製作、服務訓練、經營管理等能力,提昇服務品質,創造優質專業素養。
►擴增銀髮族等速安全肌力訓練教室。
2. 社區多元族群宗教歷史文化、海濱陸域生態環境認識暨解說訓練人才培育:本校以維護地區自然及文化資源為己任,為推動發展低碳觀光,已規劃低碳觀光學程,建置星空導覽生態解說、機場場務等實務教學設施,培育低碳休閒觀光人才。屏東地區為一個海陸兼俱的生態多樣性城市,配合科技部提昇私校研發能量計畫「人工濕地整合型功能之研究」:開設「環境生態保育」、「國家公園概論」、「原住民文化概論」、「客家文化概論」等相關生態解說導覽、多元族群人才訓練課程。已有植物辨識學習機發明專利。
重點特色及研究方向:
►培養學生對在地人文、星象、陸域、海濱等環境資源暨生態的認識,強化學生的導覽解說能力及對社區的凝聚認同。
►推動社區低碳觀光,以遴近學校社區為本,結合在地生態資源,建置低碳樂活遊憩生活圈。同時瞭解社區的特色文化並恊力營造推動社區觀光,推動偏鄉社區服務關懷。
►善盡大學關懷社區之社會責任,提供教學與設備資源,增進區域公私部門、地方人民之交流與經驗分享。
►星空導覽解說訓練等教學訓練設備情境教室擴增計畫。
►更新機艙教室、票務櫃檯、即時航班表、出入境候機大廳等情境教室訓練設備與改善計劃。
3. 食在地享當季、推動地方永續美食觀光:本校具學生源在地化特質,培育屏東地區多元文化族群人才為本校教育之特點,並與在地觀光產業如:康橋集團、福容集團、漢來飯店、漢來美食集團;三益旅行社、巨派旅行社、開陽國際旅行社、墾丁旅行社等在地企業長期合作,培育契合式人才。加強瞭解社區的特色文化並恊力推動社區觀光,推動偏鄉社區服務關懷,培養社區觀光產業經營人才。設計研發符合地區特色之料理與飲品,培養廚藝人才,並將在地食材與文化結合,融入社區提昇觀光旅遊價值,食在地享當季、推動地方永續美食觀光。為此將增設米其林廚藝研發中心,善用當地食材,研發具地區特色之料理與飲品,降低碳足跡,提升屏東地區觀光旅遊價值。
重點特色及研究方向:
►從在地永續飲食建構地方永續美食觀光:利用「在地」、「當季」食材,除可降低碳足跡亦有助於當地農特產品行銷活化地方產業。
►引領並輔導推廣部落在地素材製作,創新風味餐飲烹調、地方特色料理、製作餐飲烘培製品等研發成果移轉予當地相關業者。
►推動美食觀光,設計研發符合地區特色之料理與飲品,培養廚藝、飲調人才,並將在地食材與文化結合,融入社區提昇觀光旅遊價值。
►檢視地區人口特性與產業,建立資源網絡,建立業界策略聯盟,強化產學合作能量。
►整建米其林大樓並設立米其林廚藝研發中心、強化實習餐廳(輕食咖啡館)多功能教室建置計畫。
►結合飲品研發中心,建構特色飲品研發基地。
4. 多元族群文化融入創意美學設計營造:學院發展為達推動社區低碳觀光、美食觀光等特色重點,擬強化與地區恊會及園區之交流,同時將現代創意美學融入傳統文化物件,開創社區新活力。目前相關深度交流社區:藍色東港溪保育恊會、林仔邊自然文史保育恊會、蕭珍記文化藝術基金會、中堆文教恊會、嘉蓮濕地社區恊會、新田村社區發展協會等。
重點特色及研究方向:
►以社區在地文化元素,融合現代時尚美學,創作服飾、飾品及各式特色商品。
►引領並輔導推廣部落在地素材製作,製作手工有機美容製品等研發成果移轉予當地相關業者。
►持續性和在地結合的活動以活絡社區,開創創新活力,培育當地創新人才。
►文化創意美學情境教室擴增計畫。